华师大教授带你探秘“称呼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9月29日下午,我校本学期“华曜讲坛”第一场报告开讲啦!

首场讲座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徐默凡教授,他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称呼语探秘》的精彩讲座。

徐默凡,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当代修辞学》编委、《辞书研究》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修辞学与语文教育,著有《汉语语用趣说》《走向成功的交际》《网言网语不求人》等。

在我们人际交往中,称呼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每个称呼背后隐含了怎样的深意?

我们为什么会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陌生人?

“小姐姐、小哥哥、亲”这些称呼语是如何产生的?

徐教授的讲座让大家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称呼语”有了更深的了解。

徐教授首先从自己的多个称呼引入话题,告诉大家称呼语是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面称,它定位着人与人之间的婚姻、家庭以及宗族关系,润滑我们的人际交往,而背称则隐含情感的褒贬、关系的亲疏以及自己的好恶。

接着,徐教授告诉大家亲属称谓是一个文化宝藏,并结合中英文中比自己长一辈的亲属的称呼的对比及解说,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称呼语背后隐藏着的性别、亲属关系、父系和母系、亲缘远近以及年龄大小的丰富内涵。

最后,徐教授结合当下称呼语的泛化以及称谓缺失的现象,引发了我们对当前用语环境以及用语规范的思考,特别是最后关于网络语言现象的提问,启发大家思考自己会不会自然而然地将网络用语的表达方式迁移至口语、书面语的交际场合中,激励同学们为语言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徐教授的讲座生动有趣,现场互动不断,掌声不断。相信今天的讲座,对同学们今后正确运用语言、提升大家的核心语言能力大有裨益!

原创文章,作者:hes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sy.cn/2022/09/29/6999/

(1)
上一篇
下一篇

沪ICP备19007661号-2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