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如何正确读“老舍”吗?

华曜讲坛第三场

11月11日,我校“华曜讲坛”第三场报告开讲,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凤媛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你知道如何正确读“老舍”吗?——走进老舍的文学世界》的精彩讲座。

你知道如何正确读“老舍”吗?

凤媛,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市“晨光学者”。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

凤媛教授从央视热播节目《朗读者》说起,用视频中的主持人董卿、朗读者濮存昕对“舍”的读音的争议引入讲座,然后结合“老舍”这一笔名体现出的博大的慈悲、自我牺牲的精神特质,向学生明确了“老舍”的“舍”的读音,并带领学生从“舒舍予”“舍予”等名字的更替初步感受到了“老舍”的心路历程。

在如何走近老舍的精神世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老舍的作品这一问题中,凤媛教授告诉同学们要树立“知人论事”的解读理念,主要从老舍的四重身份入手,结合老舍的人生历程及诸多作品,全方位解读了老舍的思想、理想、世界观的形成等,带领同学们徜徉于老舍所营造的文学世界中。

他是一个北京人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老舍《想北平》

凤媛教授结合老舍的《想北平》《三年写作自述》、舒乙的《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城》以及赵园的《北京:城与人》等作品,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老舍以及他的作品与北京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并结合老舍的《离婚》《四世同堂》等作品,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引导同学们认识到老舍成了北京的观察者、书写者和反思者,他把个人的人生阅历和对北京的文化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彼此互相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北京传统文化的发展。

他是一个旗人

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

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

滚滚横流水,茫茫末世人;

倘无共产党,荒野鬼为邻!

——老舍《昔年》

凤媛教授告诉同学们,老舍作为一个满族人,他的作品中有着许多“隐而不显”的“旗人形象”,如《小铃儿》中的小铃儿、《老张的哲学》中的赵四、《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等。时代变革中,旗人从社会比较显贵的阶层一下子跌落到社会的最底层,被边缘化的身份感,不仅让老舍在作品中隐去了“旗人”的身份,还结合老舍的《我怎样写〈赵子曰〉》《猫城记》《茶馆》等作品,让同学们看到了老舍对社会政治、对社会革命的疏离。

他是一个穷人

“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

——老舍《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

凤媛教授接着向同学们明确了老舍的第三重身份——穷人,告诉同学们们老舍出生在北平底层社会的大杂院中,《骆驼祥子》中祥子和虎妞生活的大杂院其实就是老舍自己母亲当时生活的地方。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对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性情都非常熟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穷人身份跟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品格是密切相关的,让他不轻易写绝对的恶人,形成了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他是一个基督徒

“中国现在需要一个像但丁这样的人出来,从灵的文学着手,将良心之门打开,使人人都过着灵的生活,使大家都拿出良心来,但不一定就是迷信。”

——老舍《灵的文学与佛教》

凤媛教授告诉同学们,青年老舍于1922年在北京西城的缸瓦市教堂受洗入教,作为一个基督徒,他努力汲取基督教为社会服务的救世思想,希望借助基督教中的仁爱、悲悯精神来改造中国的社会,这也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处世态度和精神支柱。同时,他还通过对基督教教义以及基督教文学作品的研读,形成了创作当中非常重要的特点,即在创作中流露出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思考。

凤媛教授用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资料,优美亲切的语言娓娓道来,带领同学们走进老舍的精神世界、文学世界,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了老舍的文学作品。讲座最后,凤媛教授还与同学们进行了广泛的互动交流,大家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本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使大家感受到了名家作品深刻丰富的内涵,增强了大家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兴趣。

原创文章,作者:hes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sy.cn/2022/11/11/6743/

(2)
上一篇
下一篇

沪ICP备19007661号-2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