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龙抬头丨我校新学期首场文化讲坛开讲

今天

2023年2月21日

星期二

农历癸卯兔年二月初二

是中华传统节日中的龙抬头

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

也是古代的劳动节

2月17日,在预备年级的传统文化讲座上,张千卫老师已经为预备年级同学作了主题讲座《二月二,龙抬头》。在今天这个吉祥如意的日子,再来回顾下这个趣味纷呈的讲座。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的龙抬头,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那二月二为什么被称为龙抬头,又有哪些习俗呢,让我们从张千卫老师带来的文化讲坛中去寻找答案吧!

龙抬头的起源

此次讲座共分为“龙抬头起源”“龙抬头习俗”和“诗歌谚语”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中,张千卫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精美的幻灯片为同学们介绍了龙抬头来历的传说,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

“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星象,角宿是龙的头角。冬季,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至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龙身还隐没在地平线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所以二月二也称“青龙节”。“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活希望的活动。

龙抬头的习俗

在第二环节中,张千卫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龙抬头的传统民俗。他指出,龙抬头标志着春节活动的全部结束,天气转暖,开始准备春耕活动。因此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就连明清两代尊贵的皇帝,都要在先农坛皇帝专属的“一亩三分地”里耕作,为天下百姓做表率!

清·郎世宁《雍正祭先农坛图》

北京先农坛

因为百姓可以观看皇帝耕作、皇后送饭,因此影响很大,有民谣为证:

二月二,龙抬头,

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

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谷丰登太平秋。

还流传有各种绘画、年画:

吃“龙”食

民间有在龙抬头这一天祭祀、敬文昌神、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吃炒豆、吃面条和剃龙头等习俗。张老师还告诉同学们,二月二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

吃水饺称吃“龙耳”    

吃米饭称吃“龙子”

吃馄饨称吃“龙牙”    

吃春饼称吃“龙鳞”

吃面条称“龙须面”

在“龙抬头”这天,讲究吃“肉菜饺子”,即馅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谐音“有财”,寄语新年财源滚滚之意。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张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剃“龙”头

“二月二”这天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民谚云“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可谓“中国传统理发日”。在这万物更新的时候,剃头就是为了迎合这种蓬勃之气,让人们也从头到脚焕然一新。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这就是所谓“二月二,龙不抬头,我抬头”!

龙抬头的诗歌谚语
在第三环节中,张千卫老师展示并讲解了与龙抬头有关的诗歌谚语,丰富了这个节日的文化底蕴和厚重习俗。

《二月二》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谚语 

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二月二,围大仓,谷子黑豆往里装。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炒豆豆。

讲座中,同学们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对民间传统民俗的看法,并回答了张千卫老师提问的有关龙抬头的诗歌、民俗的问题。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重温民俗  弘扬文化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月二,

龙抬头,

是节日的欢庆,

是万物的更新,

是一年的复始,

更是人间的希望。

翘首盼春归,

万物可期待,

愿花儿们也以春为起点,

用饱满的热情来拥抱美好的明天!

原创文章,作者:hes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sy.cn/2023/02/21/7302/

(2)
上一篇
下一篇

沪ICP备19007661号-2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864号